六度波羅蜜:精進對治懈怠



噶瑪巴尊者:「感謝痛苦,讓我生起大精進!

《入菩薩行論》說:沒有經歷痛苦,不能生起真正大精進。密勒日巴因為姑母給他的障礙和折磨,所以才有後來的學佛因緣,遇到一位具德的善知識(瑪爾巴大師),生起虔敬之心,開始學習佛法,並且依於口訣,以大精進實修,終於能一生成就。

如果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厭離心,很自然的想要解脫的心就會出現,自然對衣食財物不會太貪著。

《俱舍論》也提到,「知足即聖者」。像密勒日巴大師在山林洞穴閉關,就是一個聖人的例子。看到過去這些大師的傳記和歷史故事,真的很值得我們效法,作為修持的典範。


案例分享

(感謝同修匿名分享)

現代人對於環境的污染、生活的緊張、身心的壓力、不良的習慣、工作的過度…大家早已習以為常,並沒有意識到身心靈是一體的,都是需要平衡的。導致長期累積在身心上可能引起的精神異常、情緒失控、慢性疾病…等風險。
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人每天均被各種各類的資訊轟炸~只有少部份的人願意把時間空出來滋養心靈。

現時網絡社交媒體盛行,佔用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和精神去應對。在不斷透支身心能量,身心失衡的狀況下,影響現代人的睡眠,甚至有些人產生長期失眠的狀況,進而對精神、健康留下眾多後遺症。

我過去也不例外,在每日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中,無論是休假還是空檔時間,都會不自覺習慣性的滑手機、看手機,即便沒事忙、沒人找。

無論是~刷臉書、各種社交平台、群組訊息…等,忙碌一天後開啟Line會有「紅點恐慌」,才一天就累積上百筆未讀提醒,會覺得相當煩躁,但又懶得每次有訊息就點進,因為大部份都沒啥重要的事,就是各種網路轉發~未讀累積的紅點數字,就好像有未完成的事一般,讓人看了忍不住想把它按掉!強迫自己有空要點開看把紅點消除!順便確認是否錯過了重要訊息!

當時,總覺得好像要在社交媒體更新自己的動態、留言、點讚…維繫朋友,安慰自己並不孤單,然後各種內心獨白:「必須點開,又有人發朋友圈了,我怎麼能錯過?」、「必須點開,他們都發了什麼,為什麼沒有人給我點讚?」分享文的按讚數變成了證明自己被肯定的存在感。

過著日復一日的網奴生活,與自己的心靈愈來愈疏遠…

自從,開始接觸佛法後,領悟修行是本質的事,不是額外的。就像身體渴了想喝水、睏了想睡覺…,是身體本能自然而然會做的事一樣。那心靈呢?我們都只顧著滿足身體的需求,卻忘了心靈也有需求、也需要滋養。

人往往會沉迷於外在的「想要」,忽略了內在真正的「需要」。
其實,人真正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卻很多。

這也是大部份的人即使物質滿足了,內心依然過的苦,不快樂的主因。

曾經有過法喜充滿的人,就能明白修行是本質的事。那種沒有得失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心地清淨,覺知到讓人最快樂的就是「心清淨」,這個最樂!身心清淨是人生最高級的享受!

自己正往這方向持續學習精進,所以無論當天再怎麼忙、再怎麼累,都會提早把時間安排好,完成早晚的課誦。

生命很無常,事情永遠做不完,除非你願意停下來,把寶貴的時間留給自己。

人會一直荒謬下去直到認清生命的本質。

如今,每日早晚的課誦,已成為我的日常。

也是我感受自己和心靈在一起最珍貴的時光。

精進02


某天,朋友分享了一則蓮花生大士的開示,看了有如當頭棒喝!字字充滿著打入人心的智慧!
對於修行還在觀望的朋友,《蓮師心要建言》建議你一定要看~

《蓮師心要建言》激勵心靈修持的開示

蓮師說:措嘉,人們若是願意聽,以下就是他們應修持的教授。

你過去為種種無意義的活動而汲汲營營,已經夠了,現在就去完成重要任務吧!

你為他人而承受煩人與無望的奴役,已經夠了,現在就為自己成就必需的利益吧!

你那些源自於五毒的無益言語和行為,已經夠了,現在就讓身、語都轉向著佛法吧!

你那漫不經心的自滿,已經夠了,現在就拿出對修行的歡喜精進吧!

你對親眷的屈從已經夠了,敲碎那片恐懼之牆吧!

你對敵人與惡靈的仇恨已經夠了,現在要訓練自己生起慈心與悲心!

你深陷六根對境中的困頓已經夠了,現在就觀人心的本然境界吧 !第六根的對境即是發生在心的範疇中的一切,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計畫、現在喜歡與不喜歡的感受等等。

你所造的惡業已經夠了,現在就斷捨罪行與惡行吧!

你在輪迴中承受的苦痛已經夠了,現在就逃脫到大樂之土吧!

眾人的聚會已經夠了,現在就安住於獨居的靜處吧!

你所說的有害言語已經夠了,現在就保持緘默,與真理為伴吧!

你那些迷惑的念想和計畫已經夠了,現在就認證法身,你的本然面貌吧! 現在就是讓信心與精進合而為一的時候,也是成就覺醒境界或正覺的時候了!

精進01

觀死無常,當下就修行

憶念死亡,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。

噶瑪巴尊者說:如果明天就會死……,當死亡真正來臨時,多數人是沒有準備的。其實依大自然的定律,有生必有死,無常是生命的必然,那為什麼要恐懼呢?都是因為我們的貪執,害怕改變,希望一切都不要改變,才有罣礙、有恐懼。當我們放下罣礙和貪執,就會瞭解大自然的定律,接受未來必然的死亡。

如果確定明天就會死,我們就會將所有時間放在修行上。就不會貪愛親友,就會馬上去盡所有力量行佈施、做善行。所以憶念死亡吧,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了。

《普賢菩薩警眾偈》《法句經·無常品》中的原文是:
如河駛流,往而不返,人命如是,逝者不還。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!
當勤精進,如救頭燃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!


想想「我們為什麼要生起出離心」?

《三主要道》有三個重點:出離心、菩提心和空正見,這是佛陀所傳的三個主要道法。

無有清淨出離心,求有海樂無法息,

貪執世間束縛眾,故當首先尋出離。

想要解脫的人,雖然有非常多修持的方法,然而真心想要成佛的人,首先要生起清淨的出離心。

這種出離心,不是只想著出離三惡道而已,而是想要超脫整個輪迴。

如果沒有這樣清淨、深切的出離心,如果不放下那種愚蠢之心,不止息這樣的顛倒,貪著的繩索,飄泊於六道的眾生,仍舊會被牢牢地束縛在輪迴當中。

因此,想要解脫的人,首先要認知「一切輪迴的快樂,都是痛苦的泉源」。

我們如果想要出離輪迴,首先要生起「我要出離」、「我要解脫」的心。

如未生起這樣的心,繼續貪愛輪迴中的物質慾望,是永遠無法出離的。

就如牢中的囚犯,如果不想要從牢籠中出離,就永遠不會有出離的一天,因為他不會去找出離的方法。

噶瑪巴尊者說:「一個人的心總是喜歡財富、名聲,對於互相之間的關愛、關懷及誓言其實不太在乎。當我們修行的時候,需有一種長遠心,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。

經典上說,我們要花三大阿僧祗劫來積聚福德資糧,為了圓滿佛果要這樣子的來努力。而從密乘下部密續來講,也需要花上六生或八生的時間來修持,雖然密乘也說一生成佛,但是在一生中要圓滿全部的資糧,也需要具備一種無比的精進與修持,要不然怎麼可能在一生中就圓成佛道,這是不可能的。

所以,具備「長遠心」及「大精進心」對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。

若不具備的話,則我們的修持也不會修的好的。

如果是出自於好奇心、新鮮感來學佛的話,那麼學佛是不會延續很久的。

所以重點是要有長遠心來修持,這對世出世間法來講都是很重要的。

無論是出家眾也好或在家眾也好,請大家把此教言放在心上。

文殊菩薩說:「在最開始,如果沒有具備對於整個輪迴的厭離之心,一切聞思修等等作為,都必定是輪迴和惡道的因。因此,這時必須暫時放下生、圓次第等等甚深法門的修持,而盡力修持出離心,直到能生起為止。如果沒有透過正念的串習保持出離心,一切的善行,將會被短視近利的貪著之心掌控,而成為輪迴的因。」

宗喀巴大師也說:「因此,放下例如密乘那些所謂的甚深口訣,首先,要修持出離心和菩提心,直到有所體會。」


心能自主,才有真正的自由

要生起出離心,首先要對「輪迴」是什麼、對它的定義有所了解,要對輪迴為什麼不好有完整詳細的了解,知道它為什麼造成痛苦。

平常我們被業力帶著走,不斷輪轉、輪轉…

但到底是什麼束縛住我們?就是煩惱。

是什麼牽引我們?是五蘊和合的有漏之身。

這些都是「輪迴」的成因。

我們要了解這些都是痛苦,而生起厭離之心。

如果要了解「解脫」有多好,首先就要先了解「輪迴」的過患,才會由衷生起想解脫的心。

有自主能力就是快樂,不能自主就是痛苦

佛法說的自主、自由,和一般世間說的自由不同。佛法主要是指”對心的自主能力”,當我們還有煩惱和業力,心被它們所束縛牽引而不由自主地輪轉,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與自由。

佛法所指的「心」,它不是指心臟,也不是大腦。

人是由物質(身體)和精神構成的。那麼這個「精神」,稍微高一點的理解,我們有時候稱為「靈魂」或稱為「心靈」

我們的靈魂是從哪裡來?從佛教的角度講,那是我們前世的靈魂。我們前世的靈魂,跟我們現在的這個物質(肉體)結合就成了我。然後到一定的時候它們會分離,分離以後我們的身體就變成塵土了。也就是我們人死的時候,意識、靈魂走了,但是身體還存在。

然後靈魂它會走下一步路,隨著業力在輪轉。所謂的輪轉,六道輪回當中有善道和惡道,下一步它又會和另外一個物質結合。

其實,「靈魂」這兩個字,用佛教比較常用的詞,就叫做「意識」

「意識」翻譯成我們現代人常用的詞,那就是人的「精神」

現代人平時就是叫做「意識」,佛教裡面有些時候也叫做「心」

所以,佛法所說的「心」,也就是指「精神」、「意識」、「靈魂」。

有惰性是人性,是自身長久以來累積的習氣。而這些習氣會讓我們經常為了前一秒的誤判、憤怒、偷懶、不認真而後悔…。

其實,人只要有了後悔、懺悔的心,就是覺察覺照的開始!

人一旦意識到了自己的怠惰,即開始做自己「心的主人」,

這時候就需要「提起精進心」,慢慢練習,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就會進步。

作為佛教徒,再忙也不要忘記每天的課誦。

再累也不要中斷每天的修行。

再煩也不要隨意跟人吵架。 ​

相信我們最後都能「讓心作主」,朝著目標前進!




推薦延伸閱讀:

在家眾如何受持五戒護身心

六度波羅蜜:佈施對治慳貪




你正在做的事情滋養到你的心靈了嗎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喔!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在量子的世界裏,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人

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

您並不孤單~量子禪緣與您共結法緣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