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,內心就越缺少什麼。
內心真正富足的人,從不炫耀擁有的一切。他不告訴別人讀過什麼書,開過什麼車,去過什麼地方,有多少件衣裳,買過什麼珠寶,因為他沒有自卑感。
內心越是豐盈,生活越是素簡。
願你出走一生,能明白為人的意義
《走到人生邊上-自問自答》這是已故著名作家錢鍾書的夫人–楊絳先生的著作,於93歲出版的散文隨筆。
我們在他的筆下感受年近百歲老人眼中的人生,也由此思索我們自己的人生。
以下, 爲楊絳先生百歲感想:
我今年一百歲,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,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,
壽命是不由自主的,但我很清楚我快「回家」了。
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。
我沒有「登泰山而小天下」之感,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。
細想至此,我心靜如水,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,準備回家。
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,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。
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,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。
你稍有才德品貌,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。
你大度退讓,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。
你要不與人爭,就得與世無求,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。
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,就先得和他們周旋,還得準備隨時吃虧。
少年貪玩,青年迷戀愛情,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,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。
人壽幾何,頑鐵能煉成的精金,能有多少?
但不同程度的鍛鍊,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;
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,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。
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,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;
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;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;
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。
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,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。
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,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,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,這便是人生哲學。
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,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、不同程度的效益。
好比香料,搗得愈碎,磨得愈細,香得愈濃烈。
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,到最後才發現:人生最曼妙的風景,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…
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,到最後才知道:世界是自己的,與他人毫無關係。

生活簡單,才是效率
所謂時間管理,不是提高效率,儘可能做更多的事情。
而是給自己設置限制,讓自己專注於最喜愛最重要的事情。
生活,就是無數的選擇題。
選什麼專業,選什麼職業,選怎樣的伴侶…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人生關卡。
這些選擇是否正確,沒有標準答案。
而且,最了解你的人其實是你自己。
正是我們做出的無數選擇造就了我們獨特的人生。
不敢獨立選擇,就是不敢面對自己的人生。
另外,採納他人的建議而違背自己內心的聲音,還有可能是想取悅他人。
只是,沒有自身原則和主見的人,一般也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。
遵從「本心」作出選擇,也更能促使我們無悔的付出,從容的享受生活。

走好自己的路,不迷失在別人的眼光里,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。
很多時候,我們的生活似乎是一場無盡的表演。
我們不自覺的渴望通過演出成為他人期待甚至羨慕的樣子,獲得外界的認可。
尤其在現代信息社會,通訊媒體十分發達,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臉書、IG等社交媒體展示自己的生活,同時圍觀別人的生活。
在這種氛圍的驅使下,我們很容易滋生攀比之心。
看到別人曬出的美食照片,再對比自己匆匆吃完飯,馬上還需加班的境遇,我們很容易失去平常心,厭惡手頭的工作。
刷到別人貼出的旅遊照片,再對比自己拮据的預算與有限的假期,我們很容易被挑起心癢難耐,對現狀不滿。
為了不落人後,即便為難,我們也會努力安排機會、創造素材,曬出自己「美好」的生活,以贏得他人的讚譽。
無論美好背後是否隱藏著一地狼藉。
你難以靜心品嘗桌上的佳肴美味,只想著哪個濾鏡更好看,有多少人給我點讚,有多少人會暗暗羨慕…。
當他人的反應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時,你又會進一步揣測他人的想法,甚至,陷入徒勞的內耗之中。
你真實的生活是怎樣,可以騙得了他人,卻無法欺騙自己。
當你失落時,當你孤獨時,當你苦痛時,仍是自己要面對和承受,仍需要自己療愈自己。
佯裝的美好無法抵禦現實的冰冷,並且,再好的家人和朋友,也只能在一旁提供輔助,
因為切身的體會和理解是很難的事情。到頭來,最能依靠的還是自己。
所以,本末倒置、捨本逐末的投注過多注意力追蹤別人的眼光,
就像總是望著別處,在過當下的生活。
此外,在長期的表演中,你還很可能喪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。
學習與自己相處,面對真實的自己並療癒創傷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用心去生活,而不是拚命生存;將就的是日子,講究的才是生活。

向內生長與自己對話
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和反應。
若習慣將自己的情緒、成就感、價值感放在別人身上是不明智的。
因為這會使我們的生活「失控」。只有按自己的標準行事,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覺察並意識到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消極情緒,是一種需要訓練的能力。
靜心感受生活,集中自己的注意力,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。
活出價值感與意義感,也是需要用心體會才能獲得的能力。
作家余華說:「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,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,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。」
曾國藩說:「人心能靜,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。」
楊絳則言:「我和誰都不爭,和誰爭我都不屑。」
他們都是注重「向內生長」、「與自己對話」的人。
比起外界的紛繁喧鬧,他們更關注維持自己內心的平和。
比起獲得外界的認可,他們更在意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哲學家梭羅主張:人的物質生活應止步於「生活必需品」。以將更多的精力與時間,從謀生的工作中節省下來,交付給超越於物質生存層面上的精神生活。例如閱讀、寫作、散步、社交、沉思等,他所熱愛的精神性活動而變得充實。
你的宇宙是你的意識創造的,對於這種量子力學的意識模式,最清晰簡潔的描述,是來自印度聖人尼薩加達塔,他形容自己心靈覺醒時說:「你會確鑿無疑的認識到,世界在你之中,而不是你在世界之中。」(延伸閱讀:量子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平衡業力?)
願我們都在覺知中,過上更充實、更有意義的生活。
你的世界是怎樣的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喔!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在量子的世界裏,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人
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
您並不孤單~量子禪緣與您共結法緣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