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生氣過嗎?會對誰生氣呢?生氣的時候,你在想什麼呢?
你怎麼處理自己的憤怒呢?是習慣壓抑,還是發洩?
你最近一次生氣,是什麼時候呢?
在佛教裡,把瞋恨心比喻成火,瞋恨之火能燒功德之林;
瞋恨也如同刀和劍,能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。
噶舉密勒日巴尊者:
「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,用慈悲心去祝福他們。
因為即便過錯是別人的,但業障一定是自己的。」

放下憤怒與自己和解
你認同嗎?
「心存怨恨,就是讓你討厭的人,免費住進你的腦袋裡」
從憤怒的階段說起,憤怒分成三個階段:
第一階段–是有人激怒了我,我感到生氣。
這個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,大部分生氣都是被動的。
第二階段–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回應?
會轉身離開嗎?會保持沉默嗎?還是會暴怒,給對方揍一頓,
或者大罵一頓…這些行為都是我們對憤怒做出的回應。
第三階段–當我們被激怒時,我會讓憤怒持續多久呢?
一分鐘,一小時,一天,一年,還是十年。
這三個階段,在心理學上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:
產生憤怒的感覺時,我們稱之為“憤怒”。
對憤怒的回應,則是“暴怒”。
憤怒的情緒無法釋懷,稱之為“怨恨”。
瞭解清楚生氣的過程後,我們再來想想,怎麼讓自己不生氣。
顯然,我們是無法控制憤怒的產生的,誰知道下一秒哪個不長眼的會跳出來呢?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,去看待問題。
猶太人卡爾曾經說過一個觀點,我覺得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。
當別人對卡爾做了一些貌似會激怒他的行為時,他就會在內心裡說:
「他的所作所為非常愚蠢,如果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多麼愚蠢,他絕不會這樣做,我為他的愚蠢行為,感到遺憾。如果你為對方感到遺憾的話,你還怎麼生他的氣呢?我對這個人感到同情,就無法同時感到同情又生氣。」
被激怒的感受不可避免,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,去緩解生氣帶給我們的傷害。
還有一點是,要讓這份怨恨持續多久?
我聽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:
「心存怨恨時,就是讓你討厭的人免費住進你的腦袋裡,我不是那種人,我不至於這麼慷慨,讓別人白住。」這樣想,怨恨很快就釋懷了。
另外,只有動物被激怒時才會暴怒,可是我們是人類,我們總不能和動物一樣,所以要學會控制憤怒的情緒。
當然,情緒必須釋放,憤怒不能憋著,那要如何宣洩呢?
最好的辦法是,寫日記或記錄下來。
就詳細的說某某做了某件事,讓我非常生氣,然後我怎麼做去處理這件事。
等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之後,再去看看,就會發現自己生氣時的思路是不清晰的,當時自己是被迫做出反應。
然後再問問自己,「這是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?」
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,能當成下一次的教訓。
把憤怒的情緒和當時的回應都記錄起來,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。
其實如果自己發怒了,傷害最深的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所以,不要生氣,停止傷害自己。
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。
記得尼采在《善惡的彼岸》中說過:
“如果情緒總是處於失控狀態,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,喪失自由。”
如果你總是出現憤怒的情緒,忍不住對不該發怒的人發火,但在憤怒之後又十分後悔內疚,比如: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,那你憤怒的根源,可能是源於“心理疾病”,比如焦慮症,抑鬱症,雙相障礙,以及慢性疲勞綜合症。
人一切的痛苦,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。

情緒就是無明的業力
人最容易做的是看到別人的過失,最難做到的是觀察自己。
情緒不穩定,就像只有三條腿的桌子,缺了一條腿,支撐力量不夠,基礎不好,當然就不穩了。
人也是一樣,當一個人的心智不健全,情緒不穩,就會感到世間一切都不公平,因而對人生產生諸多不滿,或是心生沮喪、憤恨,乃至嫉妒別人。從這許多不滿、不平、不正的心理,就會造成情緒不正常,於是暴力、乖張、不講理,言行就容易有偏差走極端。
情緒不穩,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,對外境不善處理。常聽一些人說:「我沒有辦法,我要發脾氣!」「我控制不了,我要打人!」因為控制不了,因此常常生起貪心、嗔心,於是情緒失控,自然是非不分,事理不明了,這都是由於自己的心智不成熟、心智不健全,喜怒無常、是非不分、善惡顛倒,因此任性乖僻。
歷代暴虐無道的帝王,大致說來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,結果導致國破家亡、身敗名裂。
情緒失控的人,自己沒有辦法,當然要找別人幫忙。
找誰來幫忙呢?拜佛,佛祖會幫助你;念佛,佛陀會加持你。
你要打人,你要發脾氣,你就念佛,可能一句佛號就能息下嗔心,自然就不會打人了。
唸誦佛號、佛經是最常見的修行方式。「唸佛」以其方法簡單、方便執行、容易量化的特性,幾乎是最容易實行的一種修行方式。
真正念佛不是口念是心念。這顆心你要用佛號把它繫念住,用佛號繫念我們的念頭,妄想來了,再把它用佛號捉回來,繼續念佛;間斷了,繼續念佛,讓我們這顆心習慣在佛號上,習慣在六字洪名當中。
我們「心」的速度比磁波、光速更快,具有互相共鳴、共振的能量,所謂「同心共振」。心想什麼,磁場立即就會散發出去。心具有互相共鳴、共振的能量,我們念佛即與諸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共鳴、共振。
我們的眼睛習慣看好看的;我們的耳朵也習慣聽好聽的;我們的鼻子習慣聞好聞的;我們的舌頭習慣吃好吃的,所以當有不如意的時候,我們就起無明煩惱。
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緒,情緒乃無明業風。
《觀音義疏》說:「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,墮三途鬼國及愛見境中。」故要「以戒定慈悲,救惡業風」,否則當無明業風一起,生死大海就會波濤洶湧,人間就會暗淡無光,人性就會雲遮日蔽,真理就會歪曲不正,所謂情緒之為害,實在不為不大呀!
推薦延伸閱讀:
你都怎麼做來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喔!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在量子的世界裏,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人
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
您並不孤單~量子禪緣與您共結法緣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